羽絨制品的核心就是填充在制品內的羽絨,但是由于消費者無法看到產品里面的羽絨,不能有一個直觀的印象,即便能看到,因為羽絨的特殊性,也無法辨別其好壞,所以消費者對羽絨產品品質的判別成為了消費羽絨產品的難點。
羽絨產品吊牌上的各項數據都是什么意思,代表著什么樣的規格呢?
根據現行的國際標準,羽絨產品的吊牌上至少有三項是必須標注的,那就是填充物的種類、充絨量和含絨量。
填充物的種類:
當鵝鴨完全成熟時,鵝絨絨朵比鴨絨大,蓬松度高,保暖性也就相對好。從顏色來看,白色羽絨與灰色羽絨相比保暖性能相同,但是白色羽絨在填充淺色面料時羽絨不會透色,更能體現面料的色澤。此外,鵝鴨生長地域不同,其羽絨品質也存在差別。原則上講,北方的要優于南方。生長在北方的禽類,因為天氣寒冷,絨朵長得就厚,絨絲就長,蓬松度就高,相對來說保暖性就好。
充絨量:
充絨量就是指羽絨制品中所填充羽絨的克重。根據不同的充絨量,來調節羽絨制品的厚薄和產品的保暖性能。在不同的氣溫下使用的羽絨產品,應該選擇合適的充絨量,如果充絨量太高,則會太熱,充絨量太低,就會不保暖。羽絨服根據其款式、長度、薄厚、號碼,充絨量略有不同。
含絨量:又稱為含絨率,是指填充的羽絨中絨朵的占比。對于相同的充絨量來說,含絨量越高表示產品的保暖性能越好,產品也會更舒適。理論上,羽絨是由朵絨(又稱絨子)和毛片組成,朵絨決定羽絨的保暖性能,毛片決定羽絨的回彈性。
如果一件羽絨制品上標注“80%白鴨絨,充絨量150g”,那就是說這件羽絨制品填充的羽絨品種為白鴨絨,一共填充了150g羽絨,其中120g絨朵,還有30g是小毛片。這是理論上的數值,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會有誤差,國家標準中對誤差有嚴格限定,超過范圍的就是不合格產品。
除了這三項基礎標注項目外,對于羽絨制品,還需要了解一些其它的名詞:
蓬松度:蓬松度是評價羽絨品質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,它決定著羽絨的性能。蓬松度就是在一定口徑的容器內,一定量的羽絨(羽毛)在恒重的壓力下所占的體積。不同地域的鵝鴨因品種及飼養周期的不同,所產出的朵絨的大小也有差異,一般來講,朵絨大其蓬松度就越高,保暖性及舒適度也就越好。
飛絲:飛絲就是從朵絨上脫落下來的單根絨絲。朵絨呈圓球朵狀,含有較多的空氣,但是飛絲是線行的,因此飛絲含量太多會影響羽絨的蓬松度和保暖性能。
毛片:帶梗的小羽毛,與朵絨混合以增加羽絨的回彈性,羽絨制品壓下去后能很快恢復,就是毛片的功勞。如果在羽絨制品中填充純絨朵,那么在受到壓縮后,恢復起來就比較緩慢。
粉碎毛:主要為不法商販將羽毛打碎后冒充羽絨所用,保暖性能極差,在打碎過程中容易產生比較尖銳的羽梗端,所填充的羽絨制品容易鉆毛,穿著使用也不舒服。
陸禽毛:陸禽身上的羽毛稱為陸禽毛,這里主要指雞毛。雞毛不具保暖性,不易水洗,遇水易腐爛發臭,還極易從面料中鉆出。由于雞毛價格極為低廉,一些貪圖利益的商人經常把雞毛摻在羽絨中以次充好,欺騙消費者。
多了解羽絨,了解羽絨制品,就能在購買消費羽絨產品的過程中更有針對性,挑選到最合適自己使用的產品。